Kostenlos

吳船錄

Text
0
Kritiken
iOSAndroidWindows Phone
Wohin soll der Link zur App geschickt werden?
Schließen Sie dieses Fenster erst, wenn Sie den Code auf Ihrem Mobilgerät eingegeben haben
Erneut versuchenLink gesendet

Auf Wunsch des Urheberrechtsinhabers steht dieses Buch nicht als Datei zum Download zur Verfügung.

Sie können es jedoch in unseren mobilen Anwendungen (auch ohne Verbindung zum Internet) und online auf der LitRes-Website lesen.

Als gelesen kennzeichnen
Schriftart:Kleiner AaGrößer Aa

傍又有寶缾峰數百尺,上侈下縮,真一古壺,亦甚奇怪。

送客復集山中,遂留宿。初夜,月出東嶺,松桂如蒙霜雪,與諸人憑欄極談。至夜分,散。

癸未。早食後,與送客出寺,至慈姥巖前徘徊,皆不忍分袂。復班荊,小飲巖下。須臾風雨大至,巖溜垂下如布,雨映松竹,如玉塵散飛。諸賓各即席作詩,不覺日暮,遂皆不成行。下山,復入宿寺中。

甲申。早出山,至江步,與送客先歸者別。放船過青衣,入湖瀼峽,由平羌舊縣至嘉州,日未晡。自眉至嘉,百二十里,中巖其半途也。

謁憲使程詠之於雪堂。雪堂者,詠之葺重堂之後一堂。深邃清涼,專以度暑。盡取所藏雪圖掛四壁,而榜曰雪堂,將以館余。余不暇遷,然未行以前,蓋日造焉。

先是余造舟於?,既成,泝流泊於嘉。甫畢而被召,自合江乘小舟至此。登新艦,乃治裝,及載諸軍封樁,稍治一行私商匿稅之弊,例留數日。

行館之側,曰問月堂。雖久不葺,然月正出前簷,名不虛得。

城累大石為之,以備漲湍,雖庳而堅。儀門之榜曰犍為郡,然非漢郡舊地也。尤多荔枝,皆大本,輪囷數圍,以九頂寺殿前槱核者為最,每歲,憲司專之。

乙酉。泊嘉州。渡江,遊凌雲。在城對岸,山不甚高,綿延有九山頭,故又名九頂。舊名青衣山;青衣,蠶叢氏之神也。舊屬平羌縣,縣廢,併屬龍遊。

躋石磴,登凌雲寺。寺有天寧閣,即大像所在。嘉為眾水之會,導江、沫水與岷江,皆合於山下,南流以下犍為。沫水合大渡河由雅州而來,直擣山壁,灘瀧險惡,號舟楫至危之地。唐開元中,浮屠海通始鑿山為彌勒佛像以鎮之。高三百六十尺,頂圍十丈,目廣二丈,為樓十三層。自頭面以及其足,極天下佛像之大。兩耳猶以木為之。佛足去江數步,驚濤怒號,洶湧過前,不可安立正視,今謂之佛頭灘。佛閣正面三峨,餘三面皆佳山,眾江錯流諸山間,登臨之勝,自西州來,始見此耳。東坡詩:「但願身為漢嘉守,載酒常作凌雲遊。」後人取其語,作載酒亭於山上。

丙戌。泊嘉州。遊萬景樓,在州城,傍高丘之上。漢嘉登臨山水之勝,既豪西州,而萬景所見,又甲於一郡。其前大江之所經,犍為、戎、瀘,遠山縹緲明滅,煙雲無際。右列三峨,左橫九頂,殘山剩水,間見錯出。萬景之名,真不濫吹。余詩蓋題為西南第一樓也。

九頂之傍,有烏尤一峰,小江水繞之,如巧畫之圖。樓前百餘步,有古安樂園。山谷常遊之,名軒曰涪翁,壁間題字猶存。云「見水繞烏尤」,惟此亭耳。是時未有萬景,故山谷以安樂園為勝,今不足道矣。

下山,入小巷,至廣福院。中有水洞,靜聽洞中,時有金玉聲,琅然清越,不知水滴何許作此聲也。舊名東丁水,寺亦因名東丁院,山谷更名方響洞,題詩云:「古人名此東丁水,自古丁東直到今。我為更名方響洞,要知山水有清音。」

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泊嘉州。遣近送人馬,歸者十九。留家嘉州岸下,單騎入峨眉。有三山,為一列,曰大峨、中峨、小峨。中峨、小峨昔傳有遊者,今不復有路。惟大峨一山,其高摩霄,為佛書所記普賢大士示現之所。自郡城出西門,濟燕渡水,洶湧甚險。此即雅州江,其源自巂州邛部合大渡河,穿夷界千山以來。過渡,宿蘇稽鎮。

壬辰。早發蘇稽,午過符文鎮。兩鎮市井繁遝,類壯縣。符文出布,村婦聚觀於道,皆行而績麻,無索手者。民皆束艾蒿於門,燃之發煙,意者熏袚穢氣,以為候迎之禮。

午後,至峨眉縣宿。

癸巳。發峨眉縣。出西門,登山,過慈福、普安二院、白水莊、蜀村店。十二里,龍神堂。

自是?谷舂淙,林樾雄深。小憩華嚴院,過青竹橋、峨眉新觀、路口、梅樹埡、兩龍堂,至中峰院。院有普賢閣,回環十七峰繞之。背倚白崖峰。右傍最高而峻挺者,曰呼應峰。下有茂真尊者庵,人?罕至。孫思邈隱於峨眉,茂真在時,常與孫相呼,相應於此云。

出院,過樟木、牛心二嶺及牛心院路口,至雙溪橋。亂山如屏簇,有兩山相對,各有一溪出焉。並流至橋下,石塹深數十丈,窈然沉碧,飛湍噴雪,奔出橋外,則入岑蔚中,可數十步,兩溪合為一,以投大壑。淵渟凝湛,散為溪灘。灘中悉是五色及白質青章石子。水色麴塵,與石色相得,如鋪翠錦,非摹寫可具。朝日照之,則有光彩發溪上,倒射巖壑,相傳以為大士小現也。

牛心寺三藏師繼業,自西域歸過此,將開山,兩石?溪上,攬得其一,上有一目,端正透底,以為寶瑞,至今藏寺中,此水遂名寶現溪。自是登危磴,過菩薩閣,當道有榜,曰天下大峨山,遂至白水普賢寺。自縣至此,步步皆峻陂,四十餘里,然始是登峰頂之山?耳。

甲午。宿白水寺。大雨,不可登山。

謁普賢大士銅像。國初,敕成都所鑄。有太宗、真宗、仁宗三朝所賜御製書百餘卷,七寶冠、金珠瓔珞、袈裟、金銀缾?、奩爐、匙?、果壘、銅鐘、鼓、鑼、磬、蠟茶、塔、芝草之屬。又有崇寧中宮所賜錢幡及織成紅幡等物甚多,內仁宗所賜紅羅紫繡袈裟,上有御書《發願文》,曰:

佛法長興,法輪常轉。國泰民安,風雨順時。干戈永息,人民安樂,子孫昌盛。一切眾生,同登彼岸。嘉祐七年十月十七日,福寧殿御札記。

次至經藏。亦朝廷遣尚方工作寶藏也。正面為樓闕,兩傍小樓夾之。釘鉸皆以?石,極備奇靡。相傳純用京師端門之制。經書則造於成都,用碧硾紙銷銀書之。卷首悉有銷金圖畫,各圖一卷之事。經簾織輪相鈴杵器物及「天下太平」、「皇帝」、「萬歲」等字於繁花縟葉之中,今不復見此等織文矣。

次至三千鐵彿殿,云:「普賢居此山,有三千徒眾共住,故作此佛。」冶鑄甚朴拙。

是日設供,且禱於大士,丐三日好晴以登山。

乙未。大霽,遂登上峰。自此至峰頂光相寺七寶巖,其高六十里。大略去縣中平地不下百里,又無復蹊磴。斫木作長梯,釘巖壁,緣之而上,意天下登山險峻,無此比者。余以健卒挾山轎強登。以山丁三十夫,曳大繩行前挽之,同行則用山中梯轎。

出白水寺側門,便登點心山。言峻甚,足膝點於心胸云。

過茅亭觜、石子雷、大小深坑、駱駝嶺、簇店。凡言店者,當道板屋一間。將有登山客,則寺僧先遣人煮湯於店,以俟蒸炊。

又過峰門、羅漢店、大小扶{左?右舁}、錯喜歡、木皮里、胡孫梯、雷洞平。凡言平者,差可以託足之處也。雷洞者,路在深崖,萬仞磴道,缺處則下瞰沉黑若洞然。相傳下有淵水,神龍所居,凡七十二洞。歲旱,則禱於第三洞。初投香幣,不應,則投死彘及婦人弊履之類,以掁觸之,往往雷風暴發。峰頂光明巖上所謂兜羅綿雲,亦多出於此洞。

過新店、八十四盤、娑羅平。娑羅者,其木葉如海桐,又似楊梅花,紅白色,春夏間開,惟此山有之。初登山半即見之,至此,滿山皆是。大抵大峨之上,凡草木禽蟲,悉非世間所有,昔固傳聞,今親驗之。余來以季夏,數日前,雪大降,木葉猶有雪漬斕斑之跡。草木之異,有如八仙而探紫,有如牽牛而大數倍,有如蓼而淺青。聞春時異花尤多,但是時山寒,人鮮能識之。草葉之異者,亦不可勝數。山高多風,木不能長,枝悉下垂。古苔如亂髮,鬖鬖挂木上,垂至地,長數丈。又有塔松,狀似杉而葉圓細,亦不能高,重重偃蹇如浮圖,至山頂尤多。又繼無鳥雀,蓋山高,飛不能上。

自娑羅平,過思佛亭、軟草平、洗?溪,遂極峰頂光相寺。亦板屋數十間,無人居。中間有普賢小殿。以卯初登山,至此已申後。初衣暑綌,漸高漸寒,到八十四盤,則驟寒。比及山頂,亟挾纊兩重,又加毳衲駝茸之裘,盡衣笥中所藏。繫重巾,躡氈靴,猶凜慄不自持,則熾炭擁爐危坐。山頂有泉,煮米不成飯,但碎如砂粒。萬古冰雪之汁,不能熟物,余前知之,自山下攜水一缶來,財自足也。

移頃,冒寒登天仙橋,至光明巖。炷香小殿上,木皮蓋之。王瞻叔參政,嘗易以瓦,為雪霜所薄,一年輒碎,後復以木皮易之,翻可支二三年。人云佛現悉以午,今已申後,不若歸舍,明日復來。

逡巡,忽雲出巖下,傍谷中,即雷洞山也。雲行,勃如隊仗。既當巖,則少駐。雲頭現大圓光,雜色之暈數重。倚立相對中,有水墨影,若仙聖跨象者。一碗茶頃,光沒,而其傍復現一光如前,有頃亦沒。雲中復有金光兩道,橫射巖腹,人亦謂之小現。日暮,雲物皆散,四山寂然。乙夜,燈出,巖下?滿,彌望以千百計。夜寒甚,不可久立。

丙申。復登巖眺望,巖後岷山萬重,少北則瓦屋山在雅州,少南則大瓦屋,近南詔,形狀宛然,瓦屋一間也。小瓦屋亦有光相,謂之辟支佛現。此諸山之後,即西域雪山,崔嵬刻削,凡數十百峰,初日照之,雪色洞明如爛銀,晃耀曙光中。此雪自古至今,未嘗消也。山綿延入天竺諸蕃,相去不知幾千里,望之但如在几案間,瑰奇勝絕之觀,真冠平生矣。復詣巖殿致禱,俄氛霧四起,混然一白,僧云銀色世界也。

有頃,大雨傾注,氛霧辟易。僧云:「洗巖雨也,佛將大現。」兜羅綿雲復布巖下,紛鬱而上,將至巖數丈輒止。雲平如玉地,時雨點有餘飛。俯視巖腹,有大圓光,偃?平雲之上。外暈三重,每重有青黃紅綠之色。光之正中,虛明凝湛,觀者各自見其形現於虛明之處,毫釐無隱,一如對鏡,舉手動足,影皆隨形而不見傍人,僧云攝身光也。此光既沒,前山風起雲馳,風雲之間,復出大圓相光,橫?數山,盡諸異色,合集成釆。峰巒草木,皆鮮妍絢蒨,不可正視。雲霧既散,而此光獨明,人謂之清現。凡佛光欲現,必先布雲,所謂兜羅綿世界。光相依雲而出,其不依雲,則謂之清現,極難得。

食頃,光漸移,過山而西。左顧雷洞山上,復出一光,如前而差小,須臾亦飛行過山外,至平野間,轉徙得得,與巖正相值,色狀俱變,遂為金橋。大略如吳江垂虹,而兩圯各有紫雲捧之。凡自午至未,雲物凈盡,謂之收巖,獨金橋現至酉後始沒。

同登峰頂者:幕客簡世傑伯雋、楊光商卿、周傑德俊萬、進士虞植子建及家弟成績。今日,復有同年楊愻伯勉、幕客李嘉謀良仲自夾江來,甫至而光現。

丁酉。下山。始登山時,雖躋攀艱難,有繩曳其前,猶險而不危。下山時,雖復以繩縋輿後梯斗下,輿夫難著?,既險且危。下山漸覺暑氣,以次減去綿衲。午至白水寺,則絺綌如故。聞昨暮寺中大雷雨,峰頂夕陽快晴,元不知也。